近年来,随着“国学热”的兴起,练习书法的人越来越多,尤其是对于中小学生而言。
父母常常为了帮孩子养成耐心的好习惯,而为他们报名一些书法培训班。

报名虽多,但真正坚持下来的人却少之又少。
就算能坚持下来,也往往是知其然,而不知其所以然。
知道书法很好,书法学好了很厉害,但怎样才能把书法学好?书法家又强在什么地方?
对于这些问题,书法的初学者往往是一脸懵懂。
其实,学书法,古今中外皆有之,但若论传承的时间长短,自然是我国遥遥领先。
因此,书法的“不传之秘”也成了我国千百年来的传说。
为何人们要追寻书法中的不传之秘?这个秘密究竟是什么?

写好毛笔字,就能成书法家?
说起书法的不传之秘,古代书法家有很多见解。
康有为先生在《广艺舟双楫》中写道:“书法之妙,全在运笔;该举其要,尽在方圆。”
何为“方圆”?
方为刚,圆为柔,刚柔并济而又恰到好处,既有规则也有变通,这是书法之道,也是炎黄子孙的处世为人之道。
字如其人,是我国自古以来的认知,虽然不一定准确,却是我国古代朝廷用人的标准之一。
因此为了掌握好这书法的方圆之道,无数人前赴后继。
自书圣王羲之起,“永字八法”成为了历朝历代的用笔法则,后来初唐时期的书法家欧阳询创造了“欧阳询八决”,此后更有“颜筋柳骨”为代表的书法流派。

到了现代,书法老师们也采用了无数教育方法,讲运笔的技巧、讲毛笔的品质、讲灵感的来源,众多方法不一而是。
但无论是哪种方法,学习书法的人都少不了勤学苦练,临摹大量字帖。
然而,临帖得来的进步终究是有限的,毛笔字写得再好,也不是书法家;模仿的再像,也只能当个优秀的赝品。
更何况也没人想做其他书法家的替身,哪怕那名书法家的名字是王羲之。
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就认为,人在刚开始学习书法的时候,追求的就是最基本的写字笔顺。

等到掌握了书法的规则之后,就开始追求个性又大胆的书法。
但最终的要求是,既能写出规则之外的书法,也能写出规则之内的书法。
正因如此,唐朝的书法虽然大多数以楷书为主,但也有张旭和怀素这样擅长草书的书法大家。
楷书和草书都属于书法,流传千年的不传之秘也在这两种书法艺术中通用。
但所谓的“书法不传之秘”究竟是什么,这还要从书圣王羲之的身世说起。
不传之秘究竟从何而来
世人皆知书圣王羲之,却不是每个人都知道王羲之并非“鲤鱼跃龙门”,而是“青出于蓝胜于蓝”。
王羲之的老师是卫夫人,而卫夫人的书法则传自钟繇,钟繇的书法流派又是源自于大才女蔡文姬和她的父亲蔡邕。

王羲之更是教导出了和自己并称“二王”的儿子王献之。
他们的关系是师徒或亲属,而书法的秘诀就在亲友之间口口相传。
后来,这一支书法流派还由王献之传给羊欣,羊欣传给智永,智永又传给虞世南,再到欧阳询。
于是有了楷书四大家,但到唐末五代时期战乱不断,这一传承在五代的杨凝式后就断了。
人们越得不到什么就越是想要什么,因此五代时期书法理论的失传,也导致后来所谓的“不传之秘”越传越玄。
时间来到了宋代,中原大地再次迎来了和平,文人墨客才继续钻研起书法的奥妙。

大概是因为书法大家的传承一度断绝,宋代的书法理论不再那么玄之又玄,书法家们也互相临摹彼此的书法作品,不像唐代书法家那样故弄玄虚。
因此有了苏轼、黄庭坚、米芾、蔡襄这样的宋代行书四大家,但此时书法的“不传之秘”依然没有解开,只不过从过去知道的书法家屈指可数,转为在小部分读书人之中流传。
从宋代到清代,书法家们各有各的风采,但说到真正解开这个不传之秘,那已经是年间的事了。
而解谜人是出生在清代光绪年间的于右任先生。
相对于那些师出名门的书法家,于右任自幼丧母、家庭贫寒,没有名师,但也因此加倍用功,16岁成为秀才,20岁被称“西北奇才”。
后来,他更是写出了标准草书《千字文》,而正是这一作品解开了书法千百年来的不传之秘。

纵观于右任的所有书法作品,以及他在标准草书《千字文》中涵盖的草书笔法,那沉稳中又变化多端的手法似乎诉说着于右任先生的四大原则:“易识、易写、准确、美丽。”
简简单单的八个字,不仅是文字学问的新里程碑,也将自古以来书法的不传之秘揭示了出来。
从此之后,书法爱好者皆喜不自胜,即使没有拜得名师,也有了入门之法,也终于看到了书法水平直升的康庄大道。
笔法之妙在于技艺
易识、易写、准确、美丽,虽然仅用八个字道尽了书法学习之路,但实践起来却不简单。
汇总历代作品之后,不难发现,书法学习的特点虽多,但总体而言,逃不脱“笔法”二字,笔法更是贯穿书法之道。

练习书法的人,从初学到入门,都在学习基础的笔法;入门只是开始,接下来又要从基础笔法扩展到多种笔法,做到下笔之前成竹在胸。
但是,将所有书法的笔法练好,也只是在规则之内的,换句话说,练得再好也只是个临摹大师,不能被称为书法家。
历朝历代的书法家,无一不是在前人的笔法之上开拓出了自己的道路,即便那只是书法史上的一小步,却可能是个人书法道路上的一大步。
书法是一门艺术,但能被称为艺术品的却不只是拥有“灵感”就能完成。
凡是艺术品,既要有技术作为根基,也要有艺术作为闪光点,两者缺一不可。
或者我们可以这样想,艺术,先有术,后有艺,如果术都没练好,艺再好也是空中楼阁。
这个道理不仅对于书法,对于其他方面也是如此,著名画家达·芬奇的故事就是其中一个例子。

世人皆知达·芬奇的艺术家之名,但他也长时间的练习画鸡蛋,也曾跟随多个不同领域的老师学习。
而我国的“书圣”王羲之,也有为练字而在幼年时期,就将一个水池都染黑的“墨池传说”。
如果没有大量练习,即便是书法世家,王羲之也不可能达到书法中超凡入圣的程度。
当我们看遍古今中外的艺术家、书法家,仔细研究他们的人生轨迹,就能看出,“天才”们也要练习技术,才有机会将其升级为艺术。
任何一门艺术的技术和艺术维度都是相辅相成的,大部分情况下,人们先钻研技术维度,当技术达到一定高度后,艺术维度也会有所突破。
“技”与“艺”的关系如此微妙,若不是我们站在历史的观景台上,恐怕也难以看清。

说完了“技”与“艺”,我们回到书法的不传之秘,也就一目了然了。
书法和其他艺术一样,需要练好各种笔法,但也不能忽视突破各种笔法,当两者都达到一定水平,就能超越“技”的维度,让“艺”的维度也随之进步。
写在最后
纵观古今中外,只要走在艺术道路上,总逃不过技术和艺术这两个方向。
寻常人只研究技术就足以维生,但想要成为一代大师,两种“术”都要有所成就,缺一不可。
更何况今天,在书法艺术上,现代人有很多优势,其中最大的优势就是知识的开放性,只要想学,现代人什么都能学到,因此技术维度上已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。

至于艺术层面,虽说根据审美不同也有所差异,但技术只要足够高超,观众即使不能从艺术层面欣赏,也能从技术层面欣赏,这就是我们常说的“不明觉厉”。
艺术之美,书法之秘,在技也在艺,两者合一,方成一代大师。